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
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
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
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
举例 1:
当遇到困难,因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解决,要找人问又不知道找谁问。那么复杂的事情就要简单做,写个招聘启示。(outsource)
写个招聘广告就简单得多了,就认真的去做好它,把启示的内容写好得异常详细,什么工作、需要多少人、考核方式和福利待遇,把所有想到的没想到的、应该的不应该的,都写下去。
那么认真地写好广告后,就要重复去写,嗯。。。这个如果有电脑啦,复印机啦,要写上几百份也没问题。然后牛皮癣广告到处乱贴,连youtube、贴吧等也乱贴上几张。
然后就准备很有创造性的面试题来应付重复式的面试,要多刁钻就多刁钻,要多古怪就多古怪,就为了要聘请一批八有的杰出人才;有头脑、有激情、有智慧、有能力、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
举例 2:
考题太复杂不会做,就简单的写下“不知道”。要认真的去写,尽量写得工整完美。每题都重复写“不知道”,然后在每一道回答“不知道”后画上美丽可爱的小娃娃,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充分地显出创造精神。
Sunday, July 20, 2008
Thursday, May 22, 2008
《为官之道》 - 人际篇
所谓“和稀泥 (huòxīní )”,乃是官场生存的必“精”之道。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乃是官场上解决各种冲突的不二法门。尤其是上位者更是需要细心研究。
等而下之者,虽然勉强压下矛盾,却未能根本解决,为今后留下隐患;
中流者,可保众人一团和气;
手段高妙者,却不但化干戈为玉帛,还能进一步存异求同,将矛盾转化为激励。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乃是官场上解决各种冲突的不二法门。尤其是上位者更是需要细心研究。
等而下之者,虽然勉强压下矛盾,却未能根本解决,为今后留下隐患;
中流者,可保众人一团和气;
手段高妙者,却不但化干戈为玉帛,还能进一步存异求同,将矛盾转化为激励。
Saturday, May 3, 2008
《为官之道交际篇》
“木秀于林”,固然“风必摧之”,但是森林中最矮的那棵树木何尝不是“兽必食之”?中庸之道并不等于一分为二,要适时的调整形象。莫当出头鸟的意思是说你可以考虑去站在老大身后的第三或第四只鸟。。。。。。当然了,最好也不要做第二。否则很可能在“出头椽子”没烂之前,就被人“攘外必先安内”了!
Monday, March 10, 2008
领袖之道 - 得人才者得天下
燕昭王问郭隗说:“燕国版图小,人口少,被齐国攻下八座城,匈奴又想侵占楼烦,拙劣的我继承帝王大位,恐怕使国家招致危亡,要想让国家生存下去是不是另有办法?”
郭隗说:“有的,只怕你不能采纳。”
燕昭王离开自己的座位洗耳恭听。郭隗说:“帝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当老师;王的大臣,名义上是部下,其实是朋友;霸的大臣,名义上是部下,其实是贵客;那些行将危亡的国家的大臣,在名义上是大臣,其实国君把他们当俘虏看待。现在你将东面而王,用一种很傲慢的态度去求才,那么那些只配当差的人将应召而至;如果你南面而王,能够以宾主的大礼去求取人才,那么那些真有资格做大臣的人才将要应命而来;如果西面而王,用平等的礼节,采用不仗权势的态度求取人才,那么,能够做朋友的人就会相约而至。如果北面而王,采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去求取人才,那么有资格做师傅的人才就会应命而至。能够这样,进一步可以王天下,退一步也可以霸天下,只待你去选择了。”
燕昭王说:“我愿意这样,只是没有老师指点。”
郭隗说:“你如果真的要振兴国家,我请求替天下的士人打开一条效忠的路。”于是燕王常请郭隗坐南面。三年后,苏秦听到了,从周来到燕国;郑衍得到消息,从齐国来到燕国;乐毅听到了,从赵国来到燕国;屈景听到了,从楚国来到燕国。这四个人的到来使力量单薄的燕国并吞了强大的齐国。燕和齐并不是势均力敌的国家,为什么燕能并吞齐,主要是靠那四位谋士的力量。如同《诗经》上说:“有了那么多人才,文王的天下才能太平。”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郭隗说:“有的,只怕你不能采纳。”
燕昭王离开自己的座位洗耳恭听。郭隗说:“帝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当老师;王的大臣,名义上是部下,其实是朋友;霸的大臣,名义上是部下,其实是贵客;那些行将危亡的国家的大臣,在名义上是大臣,其实国君把他们当俘虏看待。现在你将东面而王,用一种很傲慢的态度去求才,那么那些只配当差的人将应召而至;如果你南面而王,能够以宾主的大礼去求取人才,那么那些真有资格做大臣的人才将要应命而来;如果西面而王,用平等的礼节,采用不仗权势的态度求取人才,那么,能够做朋友的人就会相约而至。如果北面而王,采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去求取人才,那么有资格做师傅的人才就会应命而至。能够这样,进一步可以王天下,退一步也可以霸天下,只待你去选择了。”
燕昭王说:“我愿意这样,只是没有老师指点。”
郭隗说:“你如果真的要振兴国家,我请求替天下的士人打开一条效忠的路。”于是燕王常请郭隗坐南面。三年后,苏秦听到了,从周来到燕国;郑衍得到消息,从齐国来到燕国;乐毅听到了,从赵国来到燕国;屈景听到了,从楚国来到燕国。这四个人的到来使力量单薄的燕国并吞了强大的齐国。燕和齐并不是势均力敌的国家,为什么燕能并吞齐,主要是靠那四位谋士的力量。如同《诗经》上说:“有了那么多人才,文王的天下才能太平。”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领袖之道 - 辅佐之臣最重要
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听从你的意见,治理好齐国。”
晏子答道:“我听说国家一定要配好官,然后政治才会好。”
齐景公严肃地说:“我齐国虽小,还缺官吗?”
晏子答道:“这不是我所该答覆的。以前死去的桓公,身体不好,精神松懈,说话也慢吞吞地,可是有隰朋随侍他;左右的人过失多,惩罚得不恰当,可是有弦章随侍他;平常行为放纵随便,左右的人都怕他,就有东郭牙随侍他;荒废农业,人民生活不安定,有宁戚随侍他;文武百官懈怠,战士们不肯效命,有王子成父随侍他;行为不能合乎德义,又不重视信用,有管仲随侍他。桓公能够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取别人所具备的来补自己所缺少的;所以他的话到达远方而仍受欢迎,出兵讨伐有罪的人,而不会遭到挫折;所以诸侯都钦慕他的德,而天子也送祭肉给他。现今的领袖缺少的太多了,没有一个士人肯去告诉他,所以我说没有配好官。”
景公说:“是的,我听说高缭同你交往,我也请求去见他。”
晏子说:“我听说为争夺土地而发动战争的人,不能成为天下的领袖;争夺待遇和名位的人,不能成为政治家;高缭和我结为兄弟已很久,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指正我的过错,补救我的缺失,他不过是一个推荐官吏的臣子,还够资格补救人主的过失吗。”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晏子答道:“我听说国家一定要配好官,然后政治才会好。”
齐景公严肃地说:“我齐国虽小,还缺官吗?”
晏子答道:“这不是我所该答覆的。以前死去的桓公,身体不好,精神松懈,说话也慢吞吞地,可是有隰朋随侍他;左右的人过失多,惩罚得不恰当,可是有弦章随侍他;平常行为放纵随便,左右的人都怕他,就有东郭牙随侍他;荒废农业,人民生活不安定,有宁戚随侍他;文武百官懈怠,战士们不肯效命,有王子成父随侍他;行为不能合乎德义,又不重视信用,有管仲随侍他。桓公能够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取别人所具备的来补自己所缺少的;所以他的话到达远方而仍受欢迎,出兵讨伐有罪的人,而不会遭到挫折;所以诸侯都钦慕他的德,而天子也送祭肉给他。现今的领袖缺少的太多了,没有一个士人肯去告诉他,所以我说没有配好官。”
景公说:“是的,我听说高缭同你交往,我也请求去见他。”
晏子说:“我听说为争夺土地而发动战争的人,不能成为天下的领袖;争夺待遇和名位的人,不能成为政治家;高缭和我结为兄弟已很久,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指正我的过错,补救我的缺失,他不过是一个推荐官吏的臣子,还够资格补救人主的过失吗。”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领袖之道 - 用人的五种阻力
齐桓公问宁戚说:“管仲年纪老了,将要离我而过世,我恐怕法令不能推行,官吏也不能尽忠尽职,人民都非常埋怨,国家盗贼也多了,要怎样才能使坏人不致产生,人民丰衣足食?”宁戚说:“要紧的是要任用贤人。”
桓公说:“要怎样才能得到贤人?”宁戚说:“要广开贤路,察访贤人而任用他,尊重他的职位,提高他的待遇,宣扬他的名气,那么天下的人才就群起而至了。”
桓公说:“是要选举贤能而重用他,但没有你来协助我,也就不会有奇异之士亲自上门来见我了。”
宁戚回答道:“那是你做领袖的察访不够清楚,荐举得也不够明确,用他又不信任他。官位低了,待遇差。国家不能获致人才,有五个阻力:做领袖的不欣赏人才,还有拍马的人在旁,这是第一个阻力;提供平常的意见,未曾被重视,这是第二个阻力;阻塞蒙蔽,一定要利用人主近亲的关系,才有机会被人主知道,这是第三个阻力;审问罪犯要逼对方无话可答,然后治之以法,这是第四个阻力;左右的人,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任意专权,这是第五个阻力。去除五种阻力,豪迈英俊之士,才会同时兴起,贤能才智的人才会来投靠;五种阻力不去掉,官吏和人民的意见,无法反映到上层;对下来说,也阻塞了贤士进身的机会,所以英明领袖治理国家,好像江海一样能容纳众流,永远做百川的领袖;英明贤圣的领袖能容纳一切,所以才能安乐而长久。从以上这些看来,要使国家政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不仅仅是一个士人所能办得到的。”
桓公说:“好,我要记住五种阻力,以为警戒之本。”
桓公说:“要怎样才能得到贤人?”宁戚说:“要广开贤路,察访贤人而任用他,尊重他的职位,提高他的待遇,宣扬他的名气,那么天下的人才就群起而至了。”
桓公说:“是要选举贤能而重用他,但没有你来协助我,也就不会有奇异之士亲自上门来见我了。”
宁戚回答道:“那是你做领袖的察访不够清楚,荐举得也不够明确,用他又不信任他。官位低了,待遇差。国家不能获致人才,有五个阻力:做领袖的不欣赏人才,还有拍马的人在旁,这是第一个阻力;提供平常的意见,未曾被重视,这是第二个阻力;阻塞蒙蔽,一定要利用人主近亲的关系,才有机会被人主知道,这是第三个阻力;审问罪犯要逼对方无话可答,然后治之以法,这是第四个阻力;左右的人,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任意专权,这是第五个阻力。去除五种阻力,豪迈英俊之士,才会同时兴起,贤能才智的人才会来投靠;五种阻力不去掉,官吏和人民的意见,无法反映到上层;对下来说,也阻塞了贤士进身的机会,所以英明领袖治理国家,好像江海一样能容纳众流,永远做百川的领袖;英明贤圣的领袖能容纳一切,所以才能安乐而长久。从以上这些看来,要使国家政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不仅仅是一个士人所能办得到的。”
桓公说:“好,我要记住五种阻力,以为警戒之本。”
领袖之道 - 要有主见
周武王问姜太公:“得到贤人也敬重士人,有时候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是什么缘故?”
姜太公说:“没有主见,靠别人的话来决断,将遭到祸殃。”
武王问:“为什么要靠别人的话来作决断?”
姜太公说:“不能决定要放弃的,拿别人的话来作决定;不能决定需要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依据;不能决定该作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依据。不能决定该罚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根据;不知道该赏的,也要根据别人的话。如果这样,贤能的人派不上用场,不贤的人也赶不走,而对士人也不会敬重。”
武王说:“是的,那么他对国家又将怎样?”姜太公回答道:“这种人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实情,而专喜欢打听别人的实情;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所以这种人不能把国家治理好。”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姜太公说:“没有主见,靠别人的话来决断,将遭到祸殃。”
武王问:“为什么要靠别人的话来作决断?”
姜太公说:“不能决定要放弃的,拿别人的话来作决定;不能决定需要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依据;不能决定该作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依据。不能决定该罚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根据;不知道该赏的,也要根据别人的话。如果这样,贤能的人派不上用场,不贤的人也赶不走,而对士人也不会敬重。”
武王说:“是的,那么他对国家又将怎样?”姜太公回答道:“这种人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实情,而专喜欢打听别人的实情;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所以这种人不能把国家治理好。”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Saturday, March 8, 2008
领袖之道 - 选人之法
领袖的责任是什么?就是选贤。一个领袖能得到一位贤能的助手,天下就会治理得很好。反之,虽像尧舜那样贤能的领袖,如果没有得力的助手,仍不能让他的恩泽流布天下。所以一个贤明的领袖,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官吏,务必要求贤,设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来帮助自己,有才干的人让他担任官职,尊重他的官位,提高他的待遇,贤能的人让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才德次一等的,让他从事劳力工作。因此,领袖就没有可担忧的事,在下位的人也就不会存坏心了,百官大臣能负责尽职,恩德带给人民,润泽普及草木,这就是使用人才的结果。
周武王问姜太公说:“选拔贤能的人,最后反而招致败亡,是什么原因?”
姜太公说:“虽选拔了贤能的人,而不真正用他,是仅仅有选贤的虚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贤才的益处。”
周武王又问:“毛病出在哪里?”姜太公说:“毛病就出在一个领袖好行小惠罢了,这就得不到真正的贤才。”
周武王说:“怎样算是好行小惠?”姜太公说:“领袖喜欢听别人赞美他的话,而不喜欢批评,把不贤能的人当作贤能,把坏人当作是好人,把奸细当作忠诚,把不守信的人,当作有信义;这种领袖部下阿谀,他认为是功臣;批评他,就认为是罪魁;真正有功的人,不知道给予奖赏;有罪的人,也不知道惩罚;人多势众的,就占据了朝廷;人少力薄的,就被挤下来;所以那些大臣都一个个结党营私,蒙蔽贤能,百官也是互相勾结,做尽坏事。忠臣因为敢于批评,虽然无罪也被处死;那些邪恶的大臣,因为会阿谀,虽然无功,也要奖赏。这样的国家,就要亡了。”
周武王说:“好!我今天了解批评和阿谀的大概情形了。”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周武王问姜太公说:“选拔贤能的人,最后反而招致败亡,是什么原因?”
姜太公说:“虽选拔了贤能的人,而不真正用他,是仅仅有选贤的虚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贤才的益处。”
周武王又问:“毛病出在哪里?”姜太公说:“毛病就出在一个领袖好行小惠罢了,这就得不到真正的贤才。”
周武王说:“怎样算是好行小惠?”姜太公说:“领袖喜欢听别人赞美他的话,而不喜欢批评,把不贤能的人当作贤能,把坏人当作是好人,把奸细当作忠诚,把不守信的人,当作有信义;这种领袖部下阿谀,他认为是功臣;批评他,就认为是罪魁;真正有功的人,不知道给予奖赏;有罪的人,也不知道惩罚;人多势众的,就占据了朝廷;人少力薄的,就被挤下来;所以那些大臣都一个个结党营私,蒙蔽贤能,百官也是互相勾结,做尽坏事。忠臣因为敢于批评,虽然无罪也被处死;那些邪恶的大臣,因为会阿谀,虽然无功,也要奖赏。这样的国家,就要亡了。”
周武王说:“好!我今天了解批评和阿谀的大概情形了。”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Wednesday, March 5, 2008
领袖之道 - 用人之法
商汤问伊尹说:“要选拔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有什么方法?”
伊尹回答:“以前尧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但舜要等任用以后才知道他是否贤能,而禹要等到一个人成功以后才任用他。这三位领袖举用贤能,用的方法不同,最后都获得成功,然而他们还难免有些误差,何况没有法度根据,凭着自己的私意用人,失误肯定更大。所以,一个领袖要使大臣能贡献出自己的本领,才能万无一失。”
出处:权谋书 作者:刘向
伊尹回答:“以前尧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但舜要等任用以后才知道他是否贤能,而禹要等到一个人成功以后才任用他。这三位领袖举用贤能,用的方法不同,最后都获得成功,然而他们还难免有些误差,何况没有法度根据,凭着自己的私意用人,失误肯定更大。所以,一个领袖要使大臣能贡献出自己的本领,才能万无一失。”
出处:权谋书 作者:刘向
领袖之道 - 知人善任
唐尧的时候,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作农官,夔作乐官,作工师,伯夷作礼官,皋陶作大理,益负责驱逐禽兽。唐尧不担任任何职务,却作领袖,而其他九个人却作大臣,原因在那里呢?因为尧知道这九种职务的性质和重要性,让他们九个人各担当一种职务,他们这九个人都能胜任而完成使命,唐尧就成就了王天下的大业。
所以说知人善任的人,能领导天下,会办事的人可以做大臣。领袖要知人善任,大臣要办事能力强,不要忘了旧有的典章制度,天下就太平了。
出处:权谋书 作者:刘向
所以说知人善任的人,能领导天下,会办事的人可以做大臣。领袖要知人善任,大臣要办事能力强,不要忘了旧有的典章制度,天下就太平了。
出处:权谋书 作者:刘向
Saturday, March 1, 2008
领袖之道 - 文王的教化
虞人和芮人为争土地,打算到文王面前评理。等步入周文王的境内,就看到他的人民和士大夫相互礼让;再走进他的国,就看到士大夫和公卿相礼让。虞国和芮国的人互相说:“他的人民让礼给士大夫,士大夫再让给公卿,这样说来,他的领袖也要把国家大权让给别人,而自己不做领袖。”虞芮两国,他们没有见过文王,可是他们把所争的土地让出来做为闲田,然后各自回去。
孔子说:“文王的德化真是了不起,没有比这再伟大的了,他不做什么,而人民随着他变。他没有作为,而自有成就。只要自己能谨慎克己,以身作则,虞芮自然平定。”所以《书经·康诰篇》说:“只有文王才能谨慎敬畏。”就是这个道理。
出处:权谋书 作者:刘向
孔子说:“文王的德化真是了不起,没有比这再伟大的了,他不做什么,而人民随着他变。他没有作为,而自有成就。只要自己能谨慎克己,以身作则,虞芮自然平定。”所以《书经·康诰篇》说:“只有文王才能谨慎敬畏。”就是这个道理。
出处:权谋书 作者:刘向
Friday, February 29, 2008
《领袖之道》 - 禹为罪人器泣
夏禹出门看见一名罪人,下车去问,接着自己哭起来,左右的人就说:“这罪人不守法规,所以才会如此,您为什么也痛哭呢?”夏禹说:“尧舜那时候的人,他们都以尧舜仁爱的心为心,现在我是一国的领袖,百姓却以他们自己的私心为心,所以我才会痛哭。”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书经》上说:“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当领导的罪过。”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领袖之道》- 尸毗王割肉贸鸽
很久很久以前,古印度阎浮提洲的提婆拔提城里,住着一位名叫尸毗的国王。尸毗王管辖着八万四千个属国,六万处山川,八千亿个村落。他非常慈善,广施仁政,怜悯一切众生,全国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有一天他出游,走着走着,就听到天空中传来一阵异响,就见一只老鹰在追逐一只鸽子!那只鸽子东躲西藏,可却怎么也飞不过老鹰,直被那鹰追到无处藏身,这时它看到了地上的尸毗王,便是一头钻进了尸毗王的怀中躲了起来,同时请求尸毗王保护它。
鹰紧跟着对尸毗王说:"这只鸽子现在是我的食物,请大王赶快还我,我正饥饿难忍。"
尸毗王说:"我发过誓愿,要普救一切生灵,现在这只鸽子求我保护,我无论如何是不能把它给你的。"
鹰说:"大王,我不吃鸽子,我会饿死.你说普救一切生灵,难道我就不该得救?"
尸毗王想了一下回答说:"如果给你另外的肉,你吃吗?"
鹰答道:"只有新鲜血肉我才吃。"
尸毗王暗暗寻思:"我要是给他吃新鲜血肉,救了这一个,又得害死另一个.只有用我的血肉来喂饲鹰,其他一切生灵才能免遭杀害。"
于是下令拿出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递给鹰。谁知鹰又说:"大王你是施主,对一切众生都应平等看待,我虽是小鸟也不能妄求.既然你要用自己的肉来代替鸽子,就应该拿秤来秤够和鸽子一样重的肉!"
尸毗王又传令马上把秤拿来,用铁钩钩在中间,两头挂上秤盘,将鸽子放在一头的盘里,又将身上割下的肉放在另一头的盘里,奇怪的是,他割尽了腿上的肉还不够分量,又割两臂两肋上的肉,仍不及鸽子重.尸毗王内心十分纳闷,为了救鸽,他决心把整个身体施舍出来。他忍痛站起来,想以全力登上秤盘,但气力不济,失足倒在地上,昏死了过去.他好久才苏醒过,他责备自己懈怠,以巨大的毅力使劲站立起来,扑上秤盘.秤平了,尸毗王刚够鸽子的重量,于是他十分高兴,觉得自己做了善事。
尸毗王割肉贸鸽出自敦煌莫高窟254窟右壁 纵120厘米 横155厘米。
——————————————————————
尸毗王割肉喂鹰,好似救了两命,可他自己却要因此丢去一命,本有三命,就是尸毗王不去救那鸽子,不也是还余下两命么?这一来一去,又是否多余了?更何况尸毗王是个好国王,他一命牵连着天下百姓千千万万条命。 一鸽一鹰一国,孰重孰轻?
一国之君当时时以天下百姓为念。
有一天他出游,走着走着,就听到天空中传来一阵异响,就见一只老鹰在追逐一只鸽子!那只鸽子东躲西藏,可却怎么也飞不过老鹰,直被那鹰追到无处藏身,这时它看到了地上的尸毗王,便是一头钻进了尸毗王的怀中躲了起来,同时请求尸毗王保护它。
鹰紧跟着对尸毗王说:"这只鸽子现在是我的食物,请大王赶快还我,我正饥饿难忍。"
尸毗王说:"我发过誓愿,要普救一切生灵,现在这只鸽子求我保护,我无论如何是不能把它给你的。"
鹰说:"大王,我不吃鸽子,我会饿死.你说普救一切生灵,难道我就不该得救?"
尸毗王想了一下回答说:"如果给你另外的肉,你吃吗?"
鹰答道:"只有新鲜血肉我才吃。"
尸毗王暗暗寻思:"我要是给他吃新鲜血肉,救了这一个,又得害死另一个.只有用我的血肉来喂饲鹰,其他一切生灵才能免遭杀害。"
于是下令拿出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递给鹰。谁知鹰又说:"大王你是施主,对一切众生都应平等看待,我虽是小鸟也不能妄求.既然你要用自己的肉来代替鸽子,就应该拿秤来秤够和鸽子一样重的肉!"
尸毗王又传令马上把秤拿来,用铁钩钩在中间,两头挂上秤盘,将鸽子放在一头的盘里,又将身上割下的肉放在另一头的盘里,奇怪的是,他割尽了腿上的肉还不够分量,又割两臂两肋上的肉,仍不及鸽子重.尸毗王内心十分纳闷,为了救鸽,他决心把整个身体施舍出来。他忍痛站起来,想以全力登上秤盘,但气力不济,失足倒在地上,昏死了过去.他好久才苏醒过,他责备自己懈怠,以巨大的毅力使劲站立起来,扑上秤盘.秤平了,尸毗王刚够鸽子的重量,于是他十分高兴,觉得自己做了善事。
尸毗王割肉贸鸽出自敦煌莫高窟254窟右壁 纵120厘米 横155厘米。
——————————————————————
尸毗王割肉喂鹰,好似救了两命,可他自己却要因此丢去一命,本有三命,就是尸毗王不去救那鸽子,不也是还余下两命么?这一来一去,又是否多余了?更何况尸毗王是个好国王,他一命牵连着天下百姓千千万万条命。 一鸽一鹰一国,孰重孰轻?
一国之君当时时以天下百姓为念。
《领袖之道》- 以民为本
Tuesday, February 26, 2008
《领袖之道》- 周公执政
周公执政,给予人民恩德和好处,他派出州牧,去调查远方的人民,凡是遭到饥寒而没有衣食的,因打官司而失业的,有品德才干而没有被任用的,统统要报 告天子。天子召见那些来朝拜的诸侯,对他们说:“唉,我的政策恐怕有不对的地方吧!为什么我所领导的人民遭到饥寒,而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有因打官司而失 业的,有些人很有才干,而没有被任用呢?”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诸侯们回去以后,就召集他们的大夫,把天子的话转告给他们,老百姓听到高兴地说:“真是好天 子!他离我们那样远,而把我们民间的事情弄得这样清楚,天子哪里是可欺骗的呢!”所以那些州牧就打开四方的大门,看四方的事和听四方的事。因此,跟前的人 更加亲近他,远方的人被他安定了。
《诗经·大雅·民劳篇》说:“安定远方,就像安定眼前的国家一样,以这种精神来帮助我建立大业。”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Monday, February 25, 2008
《领袖之道 》- 舜以德服人
Sunday, February 24, 2008
《领袖之道 》- 尧治理天下之法
Saturday, February 23, 2008
《领袖之道》- 领袖须谨慎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他把伯禽叫来,告诫他说:“你知道做领袖的道理吗?凡是在高位的人一定要谨慎,下层的人才会顺着在上者的行为。要打开避讳的大门,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法度,从容地来帮助你。对那些敢说直话的人,不要拿自己的威严去吓他,对他们的话也不要辩正,要广泛地采择别人的意见,然后才选择可取的。只有文没有武,无法威服人民;只有武而不能文,人民虽然怕他却不亲近他,文武都有了,才能表现威和德;有了威和德,人民才会亲近他,服从他。操守廉洁的人能够上通领导,长于谄媚的小人被阻塞在下层,敢直言的人能被进用,忠诚信义的人才能被留得住。”伯禽接受了成王的告诫,道谢而去。
周成王和唐叔虞闲居无事的时候,成王就剪了一片桐叶当作圭交给唐叔虞说:“我拿这个封你。”唐叔虞很高兴,并去告诉周公。周公就去问成王:“是您封唐叔虞吗?”成王答道:“我是和唐叔虞开玩笑的。”周公道:“我听说天子不能随便开玩笑,天子说出来的话,史官要记下来,工要去讽诵,士要去赞美。”于是就封唐叔虞于晋。周公可以说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这样一来,成王将更加谨慎,表明了周公爱护他弟弟的意义,并且有助于王室的巩固。
陈灵公行为乖僻,说话也不中肯,泄冶说:“陈国快要灭亡了哟!我赶快纠正他,可陈灵公仍然不听我的话,反而更加不像样子。在上位的以德感化人民,好像风吹草一样,东风来了,草就向西边倒下去,风的方向决定草倒下去的方向,所以领袖的一举一动,就要谨慎。如果种一棵弯曲的树木,怎能希望它有挺直的身影,领袖如行为不正直,讲话不谨慎,就不能保住他帝王的名位,让他的大名传到后代。《易经》上说:‘如果一个君子住在室内,讲的话合乎义,那么在千里以外的人都会响应,何况是跟前的人呢?如果住在室内,言不及义,跟前的人都不会响应他,何况是千里以外的人呢?话从自己嘴里说出去,影响及于人民;行为从自己身上表现出去,影响及于广远。言行是君子的关键所在,关系到他自身的荣辱,他怎能不谨慎呢?’天地有了变动,万物就跟着有变化。《诗经》说:‘你要出言谨慎,注重你的威望仪表,这样天下也就没有不安定、不完美了。’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你不从谨慎着手,任意纵欲,不自我灭亡,也会被人杀掉。”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周成王和唐叔虞闲居无事的时候,成王就剪了一片桐叶当作圭交给唐叔虞说:“我拿这个封你。”唐叔虞很高兴,并去告诉周公。周公就去问成王:“是您封唐叔虞吗?”成王答道:“我是和唐叔虞开玩笑的。”周公道:“我听说天子不能随便开玩笑,天子说出来的话,史官要记下来,工要去讽诵,士要去赞美。”于是就封唐叔虞于晋。周公可以说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这样一来,成王将更加谨慎,表明了周公爱护他弟弟的意义,并且有助于王室的巩固。
陈灵公行为乖僻,说话也不中肯,泄冶说:“陈国快要灭亡了哟!我赶快纠正他,可陈灵公仍然不听我的话,反而更加不像样子。在上位的以德感化人民,好像风吹草一样,东风来了,草就向西边倒下去,风的方向决定草倒下去的方向,所以领袖的一举一动,就要谨慎。如果种一棵弯曲的树木,怎能希望它有挺直的身影,领袖如行为不正直,讲话不谨慎,就不能保住他帝王的名位,让他的大名传到后代。《易经》上说:‘如果一个君子住在室内,讲的话合乎义,那么在千里以外的人都会响应,何况是跟前的人呢?如果住在室内,言不及义,跟前的人都不会响应他,何况是千里以外的人呢?话从自己嘴里说出去,影响及于人民;行为从自己身上表现出去,影响及于广远。言行是君子的关键所在,关系到他自身的荣辱,他怎能不谨慎呢?’天地有了变动,万物就跟着有变化。《诗经》说:‘你要出言谨慎,注重你的威望仪表,这样天下也就没有不安定、不完美了。’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你不从谨慎着手,任意纵欲,不自我灭亡,也会被人杀掉。”
出处: 《权谋书》 作者:刘向
Friday, February 22, 2008
《领袖之道 》- 领袖要以仁为本
仁者,众生平等、大公无私也。领袖要以仁为本,对下属平视如一。
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有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很多人把这句曲解为天地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进而有天意弄人之说。
其实不然。老了要说的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 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 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处,正因为不仁,看待万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
庄子有言: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有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很多人把这句曲解为天地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进而有天意弄人之说。
其实不然。老了要说的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 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 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处,正因为不仁,看待万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
庄子有言: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领袖之道 》- 领袖要有气度
齐宣王问尹文说:“怎样才能做一个领袖?”尹文答道:“做一个政治领袖,要政简刑轻,并有雅量能容忍别人。施政的目标简单,人民就容易服从;法规 少,人民就容易守法;不会因为政治问题而犯罪。有远大的目标理想,就能容纳众人;有恢宏的气度,就能容纳部属;圣人很少去干涉天下的事,而天下反而管理得 最好。
《书经》上说‘聪明的人可以成圣’。
《诗经》说:‘周朝有美德善行,子孙要保持它啊!’”
宣王说:“好。”
Thursday, February 21, 2008
领袖之道 - 领袖应具备的素质
晋平公问师旷说:“什么是领袖之道?”师旷说:“领袖之道,要清净无为,广开言路,博爱众生;任用贤能担任公职,不被一般习俗所限,也不要被左右的人所控制;胸襟开阔,要有远见;有独到的见解,常常巡视或考核大臣们的政绩。这是做领袖所应该有的操守。”晋平公说:“好。”
连载:权谋书 作者:刘向

Tuesday, February 19, 2008
《为官之道权谋篇.3》
上位者没有必要去试图压制自己手下的才能,压制手下等于是在压制自己!
让手下们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当每个手下都有了“突出贡献”时,就无需担心他们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这些“突出贡献”只能证明上位者领导有方!
但是请注意,“三足”方为“鼎”!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让手下们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当每个手下都有了“突出贡献”时,就无需担心他们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这些“突出贡献”只能证明上位者领导有方!
但是请注意,“三足”方为“鼎”!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Monday, February 18, 2008
《为官之道权谋篇.2》
在适当情况下,刻意减少自己“可能”赚取的部分利益,换得同盟者更多“信任”和“忠诚”也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毕竟“少赚点”比“没的赚”要强得多!关键是……你要明白,“适当情况”指的是“什么情况”!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Saturday, February 16, 2008
Friday, February 15, 2008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为官之道权责篇》
上位者在大多数时候都掌握着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权利,但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上位者,他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承担起远远超越普通人的责任!
能够真正把握这一点的人,才可以在官场无往不利,一味推卸责任的人,成就终究有限。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能够真正把握这一点的人,才可以在官场无往不利,一味推卸责任的人,成就终究有限。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为官之道赏罚篇》
功臣必须进行充分的奖赏,这样才可以给后来者提供充分的动力;但是对功臣进行奖赏的时候,也要考虑具体的形式,千万不要让动力变成一种可怕的负担!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Monday, February 11, 2008
《为官之道行为篇》
永远不要用自己的对某个人的真实喜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最高明的方法应该是,让身份高于自己的人觉得自己尊重他;让身份于自己相同的人觉得自己喜欢他;让身份低于自己的人觉得自己重视他;如果做不到的话,最少要对每一种人都非常热情,至少热情是不会得罪任何人的。
永远不要把自己对某个陌生人的真实评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最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努力认清每一个陌生人的大致身份,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态度去招呼他们。如果做不到的话,最少也要对每一个陌生人都保持谦逊和尊重,至少谦逊和尊重是不会得罪任何人。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真实情绪摆在脸上或者用行动表示出来,最高明的方法是在最适合的场合表现出最适当的情绪!如果做不到的话,至少要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冷静和沉稳,至少冷静和沉稳是不会得罪任何人的。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永远不要把自己对某个陌生人的真实评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最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努力认清每一个陌生人的大致身份,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态度去招呼他们。如果做不到的话,最少也要对每一个陌生人都保持谦逊和尊重,至少谦逊和尊重是不会得罪任何人。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真实情绪摆在脸上或者用行动表示出来,最高明的方法是在最适合的场合表现出最适当的情绪!如果做不到的话,至少要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冷静和沉稳,至少冷静和沉稳是不会得罪任何人的。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Sunday, February 10, 2008
Monday, February 4, 2008
《为官之道社交篇.3》
好为人师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恭敬地向别人请教其所擅长领域中的问题,不但可以提高对方对自己的好感,而且更容易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不过注意,如果请教其所不擅长领域中的问题,那么绝对是反效果!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出处:网游之模拟城市 类别:虚拟网游 专栏作者:笨太子]
Sunday, February 3, 2008
Thursday, January 31, 2008
Wednesday, January 30, 2008
《为官之道交际篇.2》
Tuesday, January 29, 2008
Subscribe to:
Posts (Atom)